国礼官方网站  传播国礼文化

国礼艺术家网

www.glysjw.com

国礼艺术鉴定委员会

国礼艺术家网 收藏加入 设为主页

丰子恺的精力故里

[来源:国礼艺术家网] 发布日期:2017-07-05 10:22

丰子恺

 
丰子恺  

 

原标题:丰子恺的精神家园

丰子恺(1898—1975年),原名丰润,又名仁,号子恺。又因丰子恺的威氏拼音为FONG TSE KA,他在早期画作上学外国人的样签上缩写字母TK。丰子恺出身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县石门镇,家有六姊。

丰家父母将丰润送入新式小学读书。老师将“润”字改为“仁”字,说浙江官话中“仁”与“润”差不多,“仁”在字意上与“慈玉”的“慈”接近些。父母也没有反对,丰润于是改名丰仁。

丰仁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。求学期间因善于写文章,国文常得第一名,很受老师单不庵的器重。单不庵(1877—1930年)字诒孙,号伯宽,祖籍浙江萧山,生于海宁硖石,清光绪二十七年(1901年)补博士弟子员,获第一。曾去日本作短暂考察,回国后任双山学堂山长,不久调任嘉兴秀水学堂教习。辛亥革命后任教于开智学堂和浙江第一师范学堂。从地缘上说,单不庵算是丰仁的同乡。单不庵性喜整理抄录经史古籍,而丰仁擅长国文,这是他们得以走近的媒介。单不庵觉得在“丰仁”这个单名之外应该有一个双名,因此给学生取号“子恺”。丰仁从此以号易名,并以此名传世。

1915年,李叔同开始担任丰子恺所在年级的音乐课教师。李叔同当时身兼杭州和南京两地的教职而来去匆匆,丰子恺却对这位先生有着特别的敬仰。他知道街头游行的队伍中唱起“上下数千年,一脉延,文明莫与肩……国是世界最古国,民是亚洲大国民”的《祖国歌》是经李叔同填词改编而广为流传的歌曲。在丰子恺的记忆中,李叔同的音乐课总有一种特别的严肃感。每当学生吵闹、说笑着推开音乐教室的门,看到瘦削的李先生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已端坐在讲台上时,大家都会悄然坐到自己的位子上。李叔同每次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并不会立刻责备,而在下课后用“很轻而严肃的声音”指出,言毕又总会微微一鞠躬与学生道别。丰子恺后来对李叔同这种知识上的传授和人格上的感召归纳为“爸爸的教育”。他认为李叔同做教师有人格力量的内涵,因而是一位实行人格感化的大教育家。

丰子恺读二年级时李叔同开始教授图画课。李叔同让学生们用木炭对着石膏模型写生,在那时的中国称得上是创举,使得习惯了照着画帖勾摹的学生一时无从下手。丰子恺是较早就开始摹写自然的,非常适应这种直接写生的训练办法。丰子恺的绘画成绩自然是全班第一。有一天李叔同对丰子恺说:“你的图画进步快。我在南京和杭州两处教课,没有见过像你这样进步快速的学生,你以后可以当个有内涵的画家。”这番话促使丰子恺从年轻时就打定主意要将一生奉献给艺术。也是在此时,丰子恺随李叔同加入了西泠印社。此后丰子恺并不以篆刻立身,但他对西泠印社的社务一直比较关心并作出力所能及的支持。

1919年丰子恺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,他听从内心的呼唤和时代的呐喊,只身前往上海,与同学数人发起组织“中华美育会”,编辑出版《美育》杂志,并创办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、音乐、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——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。

1921年,丰子恺东渡日本作短期考察,其重点在于汲取东邻日本对国民的绘画、音乐和外语等素质教育的长处。虽然是短期考察,但此行对丰子恺影响巨大。在绘画上,他将东瀛浮世绘的用线用色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,形成了日后的“丰子恺式漫画”。他没有成为音乐家或音乐教师,书画家百科,但此后花大力普及音乐理论和音乐作品,出版多种与音乐相关的书籍。值得一提的是,丰子恺在日本期间极重视与扶桑友人的语言交流。凭着语言天赋,丰子恺仅学习了一年不到的日语,但在其漫漫的艺术人生中翻译了大量的日本古典文学作品。

1922年丰子恺回国,旋即由夏丏尊推荐至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。在那个动荡年代,春晖中学好似桃花源中的一方净土。1908年,上虞富商陈春澜捐银5万元,在小越横山创办春晖学堂。1919年,陈春澜再捐银20万元,委托乡贤兼近代著名教育家、民主革命家经亨颐等续办中学。春晖中学坐落于上虞白马湖畔,依山傍水风景优美。早期的春晖确立了“与时俱进”的校训,“实事求是”的教育方向和“勤劳俭朴”的训育方针,首开浙江中学中男女同校之先河。春晖中学又推行“人格教育”、“爱的教育”、“感化教育”和“个性教育”,聘请一大批名师硕彦——李叔同、夏丏尊、朱自清、匡互生、朱光潜、丰子恺、刘质平、刘薰宇、叶天底、张孟闻、范寿康等到此执教。蔡元培、黄炎培、胡愈之、何香凝、俞平伯、柳亚子、陈望道、张闻天、黄宾虹、张大千、叶圣陶等社会名流亦来此讲学考察。春晖由此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,奠定了坚实的名校基础。学校一时声誉鹊起,有“北南开,南春晖”之说,成为中国新式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

上一篇:一部收藏史,亦或消亡史 下一篇:春屋围花碧澹山姿:吴湖帆《梅景书屋图》赏析

友情链接